責任,創新,誠信,共贏
2024年已近尾聲,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卻因11月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以下簡稱《能源法》),迎來新紀元。
值得關注的是,關于能源開發的排序,《能源法》中明確規定,可再生能源優先于傳統化石能源,新能源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高。
回顧這一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確實面臨諸多壓力,但積極因素也正不斷匯聚。
關鍵文件措辭的實質性變化、氫能入法、上市公司的密集表態等,都是這一年本行業值得關注的重要突破;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建設,則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老生常談、常談常新的話題。
大事件、新提法、新變化
以碳市場與能耗雙控相關進展為例,2024年7月以來相關文件的措辭出現了實質性變化。
在生態環境部2023年10月發布的《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通過市場化交易購入使用非化石能源電力的企業,對應的排放量暫按全國電網平均碳排放因子進行計算。也就是說,無論是否購入非化石能源電力,計算碳排放量時,均要按照全國電網平均水平計算,綠證與碳市場實際上無法順暢銜接。
到了今年7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布《關于建立高耗能企業可再生能源電力強制消費機制的若干措施》,提出實行以物理電量為基礎、綠證交易為補充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扣除政策。
8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首次針對特定行業(電解鋁)提出了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提出確定電解鋁行業企業清單,以持有的綠證核算完成情況。該文件強調了“證-電分離”交易,打破了綠電交易的物理限制。
今年另一里程碑事件,是等待了7年的氫能終于納入《能源法》。
以往,氫氣作為危險化學品歸口于應急部門進行管理,這一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氫能發展與廣泛應用。如今,明確將氫能作為能源進行管理,不僅有助于消除公眾對其的誤解及過度擔憂,更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能源法》規定,依法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能源價格,定價權限和具體適用范圍以中央和地方的定價目錄為依據。以氫能為例,氫氣價格未來有望受到政府定價或指導,而通過持續性降本降低氫氣整體價格,對于終端商業化應用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
事實上,在《能源法》正式通過之前,我國能源領域已有若干單行法,例如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城鎮燃氣管理條例等。《能源法》從起草、制定、修改、送審,到正式頒布,前后歷經20年。而今,我國能源領域法律法規的頂層設計空白終于被填補。
今年,還有一場閉門會議引人注目,其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并不常見。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在上海舉行。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協鑫科技聯席CEO蘭天石、愛旭股份董事長陳剛等悉數出席。
從公布的名單來看,參會企業還包括晶澳、天合、通威、阿特斯、TCL中環、捷泰、高景、紅獅控股、大全、新特、正泰新能、江蘇美科等共計16家企業。
總體來看,囊括了光伏各環節市場份額最高的主要玩家。
這一年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及行業主管部門已多次發聲“反內卷”。
5月,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組織召開“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光伏行業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更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目前的行業困境,但也應充分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會議鼓勵行業兼并重組,暢通市場退出機制;加強對于低于成本價格銷售惡性競爭的打擊力度;保障國內光伏市場穩定增長,探索通過示范項目支持先進技術應用,轉變低價中標局面等。
7月,工信部公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目前來看,央國企投標價格已經出現回升。10月下旬,天合、隆基、晶科、通威、晶澳等多家組件龍頭均傳出漲價消息。當然,“反內卷”的關注點不應僅僅在價格上,根本還要回到產能供給上。
市場化改革,不變的熱點話題
電改依然是今年的熱點話題。
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為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指明了方向。
以現貨市場為目標,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這既是能源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的重點任務。
10月15日,經過近1000天的實踐檢驗,省間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
“無現貨,不市場”,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王德林介紹,省間電力現貨市場能有效反映市場供需,形成“能漲能跌”的市場化價格機制,反映出電能的時空價值。對用電客戶來說,可以發現價格信息;對電網來說,電力現貨市場為電力短期供需平衡提供了市場化手段;對新能源來說,電力現貨市場能夠兼容新能源波動性、隨機性等特點,有利于擴大新能源消納空間。
“如果我們從抽象的視角來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則在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下,任何市場主體都應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交易伙伴,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東南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高賜威認為,對于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最關鍵的理念依然是“還原電能的商品屬性”。
電力市場的一大重要功能,是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
我國地大物博,但是資源稟賦的分布并不均勻。盡管風光資源十分平等,但可再生資源明顯在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明顯密集程度更高、資源稟賦更好。
因此西北地區也是我國新能源開發最早、規模最大的區域。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加快推進新能源配套電網項目建設”,其中“為國家布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等重點項目開辟納規‘綠色通道’”放在了首要位置。在同一文件的附件中,我們可以看到,2024年開工的12個新能源配套電網重點項目,跨省跨區通道項目就占到了5個。足見外送在新能源消納里的重要作用。
從中國開始大規模建設新能源起,跨省區的電力調配就是最主要的消納模式。
直到全面推進“雙碳”工作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今天,也不例外。
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發布《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國家能源局電力司主要負責同志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在運跨省區輸電通道主要輸送煤電、水電等傳統電力,新能源電量占比較低。隨著“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風光綜合基地的有序建設,新能源外送消納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為適應新能源快速發展需要,《行動方案》提出提高在運輸電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開展新增輸電通道先進技術應用,依托先進的發電、調節、控制技術,實現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然而新能源外送盡管一直在建設新的通道,但隨著越來越高比例的新能源裝機,消納問題仍然迫在眉睫。新能源入市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有助于推動更多新能源發電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使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市場供需關系和電力價值;另一方面,也為新能源占比持續提升的電力市場機制設計和新能源領域的電源規劃決策提供參考,最終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新能源合理投資和經濟消納。
自從2015年我國開啟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之后,電力市場化進程加速。
這一輪電改,匯聚了業界足夠多的期待,直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和問題,有望為新能源走向主體能源鋪平道路。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目標的提出告訴我們,省級市場絕不是終點,而僅僅是關鍵環節,這種體制層面人為設置的交易壁壘正是電力體制改革力求破除的。”高賜威認為。
利好正積累,儲能、風電等需求有望加速
中國電力的成就,是一部引領世界潮流的創新史。
8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這是我國21世紀以來第四次從國家層面對外發布關于中國能源政策的白皮書。白皮書將中國能源轉型的實踐成就總結為四個“新”。
一是清潔能源發展實現新跨越。截至2023年底,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十年前增長了10倍,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58.2%,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費比重下降12.1個百分點。
二是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十年來,中國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全社會終端用能電氣化率達到28%。與2012年相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26%。
三是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建成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制造體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水電全產業鏈體系全球領先。
四是能源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主體多元的能源市場結構逐步構建,統一開放的能源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反映市場供需關系的能源價格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在提升清潔能源消納水平、保障電力供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
關于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進展,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介紹,近幾年,能源行業加強統籌謀劃,從政策、平臺、能力、市場四個方面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下一步,將堅持規劃引領,做好“十五五”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出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高效有序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各項行動落實落地,持續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調控能力。
風電方面,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均呈現增長態勢。江蘇待建2.65吉瓦海風項目預計于2025年全部并網,興業證券預計,2024年海風裝機量為8吉瓦左右,2025年海風裝機量12-15吉瓦,同比增速50%以上。隨著“十四五”接近尾聲,將迎來新一輪裝機高峰。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3912萬千瓦,同比增長16.8%,其中陸上風電3665萬千瓦,海上風電247萬千瓦。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4.8億千瓦,同比增長19.8%,其中陸上風電4.4億千瓦,海上風電3910萬千瓦。
儲能方面,6月,青海格爾木彌盛50兆瓦構網型儲能電站成功并入青海電網運行,成為我國在高海拔地區少有的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電站之一;8月26日,華能海南藏族自治州150兆瓦儲能項目并網并實現滿功率運行,這個項目實現了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區安裝大規模高壓直掛儲能系統的突破。華泰研究預測,2030年新型電力系統供給側通過火電靈活性改造和抽蓄提供415吉瓦靈活性空間,需求側通過充電樁響應、大工業等負荷響應和新型儲能技術提供396吉瓦空間,合計可提供811吉瓦靈活性資源,帶來1361吉瓦新能源消納空間。
新能源“先立后破”如何“立”?
10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等六部門對外發布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系列目標,包括“十四五”重點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積極進展,2025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1億噸標煤以上;“十五五”各領域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5億噸標煤以上,有力支撐實現碳達峰目標。這一具體目標的提出,彰顯了我國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決心和力度。
彭博新能源財經測算,2023年我國能源轉型投資達6760億美元,已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越來越多跡象表明,新型電力系統與新能源汽車,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和燃油車,正在成為當前能源革命的重要標志。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降低碳排放的關鍵路徑。華源證券分析,從長遠來看,新能源作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環節,其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隨著各項短板的補齊,新能源板塊有望在經歷蟄伏后重新進入上行趨勢。
新歲將臨,站在當前時點看,雖然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攻克,但是更多的利好正在積累,且呈加速態勢。